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政策信息 > 检查须知
    高温作业必知——职业性中暑

       发布:中一检测

    时间:2021.09.15

    什么是职业性中暑

    职业性中暑是在高温作业环境下,由于热平衡和(或)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(或)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。

     

    职业性中暑的分级

    中暑是高温作业环境下作业人员发生体温升高、肌痉挛或晕厥等疾病的总称。按病情轻重可分为先兆中暑、轻症中暑、重症中暑。

    先兆中暑是指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,出现头昏、头痛、口渴、多汗、全身疲乏、心悸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动作不协调等症状,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。

    轻症中暑除中暑先兆的症状加重外,出现面色潮红、大量出汗、脉搏快速等表现,体温升高至 38. 5℃以上。

    重症中暑又分为热射病、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,也可出现混合型。热射病 (包括日射病 )亦称中暑性高热,其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,体温高达 40℃以上,疾病早期大量出汗,继之“无汗” ,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。热痉挛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,伴有收缩痛。时而发作,时而缓解,患者意识清醒,体温一般正常。热衰竭起病迅速,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昏、头痛、多汗、口渴、恶心、呕吐,继而皮肤湿冷、血压下降、心律紊乱、轻度脱水,体温稍高或正常。

     

    职业性中暑发生的原因

    当劳动者在高温环境当中工作的时候,人体可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,主要表现在体温调节、水盐代谢、循环系统、消化系统、泌尿系统等方面。一个高温作业劳动者一天的出汗量可达35kg,通过出汗排出的盐量可达2025g,如不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就容易出现水盐代谢障碍。而且由于大量水分的排出,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,又可导致泌尿系统的损伤。当这些代谢系统的紊乱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或心血管系统障碍的时候,就会发生中暑。

     

    职业性中暑的预防

   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》已将高温列为国家法定职业病危害因素,并将职业性中暑列为法定职业病。做好夏季职业性中暑的防治工作,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:

    1.加强防范和保护意识,存在高温作业的用人单位,在高温季节来临前要对高温作业工人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。对患有心、脑血管疾病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职业禁忌证者,要及时调离高温工作岗位.对员工要加强宣传防暑降温知识,备好防暑降温用品,制定中暑等急性职业损害的救治预案。从事高温作业的劳动者也要加强自我防护意识,预防由于高温导致的各种疾病;

    2.改善工作环境,高温作业工作场所应设置空调工间休息室,减少接触高温时间,有条件的企业,应该设置空调休息室;

    3.提高生产工艺,提高高温作业岗位的通风效率或者降低作业操作点温度;

    4.给高温作业岗位的职工提供含盐量0.1%0.2%的清凉饮料。饮料的配置、冷却、运输及供给都必须符合食品为设国内要求,防止污染。

     

    出现中暑要采取哪些治疗措施

    作业人员如果出现中暑先兆,要暂时脱离高温工作现场,并予以密切观察。轻症中暑要迅速脱离高温现场,到通风阴凉处休息,给予含盐清凉饮料及对症处理。重症中暑要迅速予以物理降温和()药物降温, 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,对症治疗。

    当作业地点气温≥ 37℃时应采取局部降温和综合防暑措施,并应减少接触时间。

    (转自:中国职业健康)

    返回